冬葵果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善生活养有道 [复制链接]

1#

我们经常“以酒为浆,以妄为常,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不知持满,不时御神,务快其心,逆于生乐,起居无节”,这些都造成了脏腑气血逆乱,百病由生。

我们都不想患病,但是,疾病总是不可避免,怎么办?我主张自律,我认为,自律的人才能健康。人以健康为本,若自己的健康都不要,这样的人未免舍本逐末。我们人人都要重视养生,千万别依赖体检来远离疾病,这样做无异于缘木求鱼,自欺欺人。

生活中常见有些人自恃年轻,或尚且健康,完全不把养生当回事。反而肆意熬夜,吃各种垃圾食品,绝不运动……怎么才能让他们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呢?我想,医院ICU转一圈,见识一下病人的痛苦,或许能警醒一下吧——生命是自己的,健康是自己的,自己的健康,一定要自己重视。

为什么我要大量地写作中医文章?我的目的是:远离疾病,重视“治未病”。然后,也为罹患者提供帮助,为未来者加以警示。为了健康,我们必需养生。养生是“治未病”,是未病先防。养生,有方法。

一、四时养生

有人说,养生没有什么用,不养生也一样能健康——人生于天地之间,人禀天地之气生,四时之法成,人要健康,就一定要养生,养生的首要原则就是顺应天地规律。

人生于天地之间,天地阴阳变化,即对应着人的气血变化。六十年一个花甲子;十年则天干重复,当称为本运年;十二年则地支轮回,俗称本命年;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,有24节气,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轮回;一月有月晦月圆;五日是一候,经历60个时辰小甲子;一日又有晨午夕夜。人之养生或患病,与天地的这些因素多有相关性。

所以说,要顺四时而适寒暑。我们要跟上四时阴阳变化的节奏,这即是顺应天地,顺之则生,逆之则病。这条应该是《内经》里最核心的养生理念,今时我们所有的养生方法都要看它是否顺应了四时变化规律,顺应了就是对的,否则就是错的。

关于四时养生,专家们各有说法,又似乎各有道理,应该如何把握?我认为,抓住“圆运动”三个字即可。人体阳气春升夏浮秋收冬藏,形成一个完整的圆运动。这个圆运动越大越圆,人就越健康,越不容易生病。四季如春,肯定不如四季分明更益于圆运动;冬天开暖气热到出汗,夏天呆在空调屋,结果就是圆运动不圆了。

越是顺应天地规律,人就会越健康,越长寿。养生,并不需要花多少钱,也不需要多么辛苦,只要跟上天地的步伐即可。

二、24节气养生

一年24个节气,天地阳气升浮降沉,人亦应之。24节气养生,其实是四时养生的细化。天地四时的阳气变化是我们养生的总旨,而24节气养生则是具体的方法。

为什么要重视节气养生?从中医来分析,凡是节气,即是天地气机转换的节点,节与节之间是滑利的,一到节上,便难过去。天地气机交节必郁而后通。久病之人每逢交节前后易出现意外,因为天地气机郁滞,人身气机亦郁滞。故久病养生,重在养节气。

养生,养的其实是生命力。生命力越旺,人就越健康,越长寿。如何让我们的生命力旺盛起来?中医的观点是:顺应四时规律,按24节气来养生。春三月阳气升,人气亦要升发;夏三月阳气浮,人气亦要外浮;秋三月阳气敛,人气亦要收敛;冬三月阳气藏,人气亦要闭藏。每个季节都有6个节气,节气变化,意味着天地气机变化。我们可以通过调节饮食、运动和起居来跟上天地变化的节奏,这样可以更健康。

24节气之中,尤以二至二分四立为重视。这些节气是天地气机变化之大关节,故需养之以使人气顺利过节,如此则身体康健,疾病不作。若不顾四时变化之节气而妄耗精神肾气,致使正气不足,则于节时或生疾患。慢性病人尤需于节气养生,静心安神以度之。重病危病正气本已不足,遇节气每有不测,盖因正虚不耐折腾,猝然而失去生机。

总之,养生,一定要懂得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,充分利用节气来调理健康。

三、节日养生

节日虽然不是节气,但节日往往与天地阴阳气机相关。比如,二月初二,是阳气升发于地面的时节;五月初五端午节正是天地之间阳旺之日;月圆时节是农历每个月中阳气最旺的日子,等等。人居天地之间,人的健康亦受天地阴阳气机影响,所以这些节日也要注意养生。

如何养生呢?我的观点是:天地阴阳气机变化最剧烈的时节,我们都要多静以养阴,要素食以养脾胃,要保持情绪和畅以养心。若逢节日而大吃大喝、酗酒、旅游劳累、熬夜、各种折腾,这样就逆反天地规律了。

天地之道,顺之则生,逆之则病。

四、五脏养生

人以元气为健康之本,医疗亦以元气为取效之本。无元气,则药物不能运行;无元气,则针灸不能驱使。由此说,养生,即是养自身之元气;治病,即是以自身之元气来祛除病邪。不管是治病还是养生,舍元气而难为。

我们的生命即是元气,与邪相对则称正气,与阴相对则称阳气。元气与阴邪不两立,元气健旺,则阴邪自退。

元气从何处来?一则,源于五脏六腑的平衡;二则,源于心神安和,君火明亮;三则,滋于肾家和脾家,为先后天之本。

如何让自己健康起来?不管是求医问药,还是自己养生,都要在五脏上下功夫。因为敢源于五脏,五脏平衡,阴阳调和,则元气健旺;反之,若五脏失衡,阴阳不调,则元气不足。

如何调节五脏呢?一方面,重视养生,从饮食、起居、运动等方面调理。五味通五脏,睡觉安五脏,运动和五脏;另一方面,重视调畅情绪和心理,特别是远离怨恨恼怒烦五毒,保持乐观、积极、宽容、善良的个性。因为怨伤脾;恨伤心;恼伤肺,怒伤肝,烦伤肾;

生命以五脏为本,五脏为形,但五脏内涵重视之神。换句话说,生命是形、气与神的结合体。要想健康,不但要养五脏之形,更要养五脏之气和五脏之神。《内经》讲恬淡虚无、精神内守,这是养五脏之神;讲气化则能出焉,这是养五脏之气;讲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这是养五脏之形。

五脏藏精气而不泄,则人能健康。反之,若五脏精气不藏而妄泄,则人会失去健康。哪些行为会导致五脏精气妄泄呢?一则,房事过度,最耗肾精,肾为先天之本,绝不可妄耗;二则,过度熬夜,耗损五脏之精,有人连续玩游戏七天而猝死;三则,过度运动,阳随汗脱,阴阳皆损,有人跑马拉松猝死;四则,五志过极,火气上攻,血瘀于脑窍而神明顿失。今时不少年轻人容易患上大病,多与五脏不藏精相关,当考虑以上四点原因。

五、饮食养生

养生的最高境界:法于自然,顺乎自然。要把养生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之中,这是天人合一理论的具体体现。以饮食养生为例,不一定要吃山珍海味,也不必追求各种昂贵的保健品,好好吃饭即是最好的养生。

如何好好吃饭呢?一则多素少肉;二则吃饭时不建议盯着手机,亦不要思考工作中的各种问题;三则勿过饱。

今时不少人重视饮食养生,但重视的不是调节饮食,而是补充营养——这就违反了中医理论。饮食入口,由脾胃来运化,化生气血,以濡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。人不能吃太多,吃多伤脾,导致清阳不升,人就会没有精神。从中医来分析,过度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