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葵果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周末微学堂bull端午时节话蔬菜 [复制链接]

1#
长沙白癜风医院 http://m.39.net/pf/a_5789675.html


  民以食为天,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,大多和“吃”有关系,而且节令食品多由蔬菜制成,有着多年历史的端午节也不例外。那么,多年前,我们的先人主要吃些什么菜呢?


  翻开一本《诗经》,放眼望去,能发现各种各样的蔬菜,什么荇菜、卷耳……我们只觉得名字美丽,却没意识到,这些都是古人常吃的一些蔬菜。


  其实,这样的食材有很多,它们出现在各种史书、诗文里,却基本不会出现在我们今天的菜谱里。它们都有谁?曾经如何走上餐桌的?现在又为何退出了呢?本期《周末微学堂》,一起来了解。

荇菜

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

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

——《诗经?国风?周南?关雎》


  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,根茎可用来煮汤。因其漂浮在水面上,流动无方,正如淑女之难求,所以在《诗经》一开篇第一首,就作为起兴的工具闪亮登场了。

荇菜。图片来自细井徇《诗经名物图解》


  毛亨《传》:“荇,接余也。”陆玑《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》:“接余,白茎,叶紫赤色,正圆,径寸余,浮在水上,根在水底,茎与水深浅等,大如钗股,上青下白。鬻其白茎,以苦酒浸之,肥美可案酒。”


  实际上在今天,随便一个浅池野塘,都能看见这中漂浮于水面的植物,只不过很少有人会想到去把它采撷来吃罢了。实际上,荇菜口味不佳,无论是口感还是营养价值,都远不如与它相似的莼菜。


  对现代人而言,“参差荇菜”带来的印象也一定不会是吃,而是一副古朴自然的生活图景。离开了餐桌的荇菜,同窈窕淑女密不可分,成为了一种特定的诗意象征。

卷耳

采采卷耳,不盈顷筐。

嗟我怀人,置彼周行。

——《诗经?国风?周南?卷耳》


  卷耳,又叫苍耳。我们可能见过它,但很少吃过它。它生长于平原、丘陵、低山、荒野路边、田边,几乎随处可见。卷耳的幼苗嫩叶是可以食用的,然而滋味大抵不怎么样。古人采食之,既是因为农耕条件不发达,也是因为百姓人家普遍穷苦。年岁歉收时,卷耳是常见的救荒食草。

卷耳。图片来自细井徇《诗经名物图解》


  卷耳作为菜蔬难以下咽,但相反的,是采摘它的图景中却包含缱绻优美的愁绪与诗情。


  在田间地头采野菜的女子,漫不经心地将卷耳装进筐中,心绪却飘向远方,思怀起出征在外的人来。那民谣回环复沓地唱啊唱,这卷耳却怎么采也不盈筐,忽将菜篮弃于道旁,对心上人的思念啊早已飞越高岗……

六月食郁及薁,七月亨葵及菽,

八月剥枣,十月获稻,

为此春酒,以介眉寿。

——《诗经?国风?豳风?七月》


  古有五谷,亦有五菜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说:“古者葵为五菜之主……古人种为常食”。葵菜,在两千年的时间里,曾经是百才之王。

葵。图片来自细井徇《诗经名物图解》


  需要注意的是,这个葵不同于我们熟悉的向日葵。向日葵大约于明代传入我国,其叶苦涩,不可食用。乐府诗《十五从*征》有“舂谷持作饭,采葵持作羹”,《长歌行》亦有“青青园中葵,朝露待日晞”,说的就是这种葵菜。

《十五从*征》场景还原


  葵菜的流行,关键是它肥嫩滑腻的口感。在古代,油最初主要是来自动物油脂的提炼。然而动物油脂十分难得,提炼后的荤油则更少。尽管后来芝麻油和花生油之类植物油陆续出现,但它们依然价格昂贵,百姓根本无法作日常之用。本身含有黏液质的葵菜弥补了油的缺乏,因而受到青睐。另外,葵菜四季可生,在储藏和保鲜技术都较为低下的时代,它自然成为餐桌上的常客。

葵菜羹


  葵菜的消隐,是由白菜的崛起引发的。


  起初,白菜只是长江流域一种地方性蔬菜,至少在南北朝时期(约公元5世纪至6世纪),南方已经开始栽培白菜了。至唐宋,白菜才逐渐传入北方。人们一种起白菜,就发现了它巨大的优势——产量大、耐寒、经过简单加工就可以长久储藏,另外,味道也比葵菜甜美。有说法认为,让白菜更进一步挤占了葵菜位置的,是始自明朝中叶的“小冰河期”。年后,气温骤降,大量作物因为无法抵御严寒而死亡。而白菜耐寒、耐储存,冷冬时节囤下大量白菜,可以救荒,因而,此后它的种植面积进一步地迅速扩张,成为新一代“百菜之王”,直到今天仍是我们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。

茆(莼菜)

思乐泮水,薄采其茆。

鲁侯戾止,在泮饮酒。

——《诗经?鲁颂?泮水》


  孔颖达疏:“茆……江南人谓之莼菜。”莼菜长的与荇菜有些相像,在今日作为菜蔬并不少见,盛产莼菜的江南地区常常食用。不过比起古时名满天下的盛景,今日莼菜的地位已经衰微了不少。


  到现代,野生莼菜的质量、产量都在下降,它已成为一种珍稀植物,于年被列为中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。

茆。图片来自细井徇《诗经名物图解》


  古有“莼鲈之思”的典故,以寄乡情。正是这典故,让莼菜享誉全国。据《世说新语?识鉴》的记载:


  张季鹰(张翰)辟齐王东曹掾,在洛,见秋风起,因思吴中莼菜羹、鲈鱼脍,曰:“人生贵得适意尔,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!”遂命驾便归。

张翰。“秋风京洛,驰想莼鲈”


  西晋人张翰,生于苏州,在洛阳做官。因为思念家乡江左的莼鲈美味,便决然辞官而归,在后世传为一段佳话。人们不仅以莼鲈之思寄情故乡,更以此表达归隐之志。白居易曾写道,“犹有鲈鱼莼菜兴,来春或拟往江东。”宋代方岳亦在《水调歌头?平山堂用东坡韵》中写,“芦叶蓬舟千重,菰菜莼羹一梦,无语寄归鸿。醉眼渺河洛,遗恨夕阳中。”莼鲈,可谓理想人生的象征。

自带勾芡的嫩滑莼菜


  莼菜口感嫩滑,味道清淡。叶圣陶写道,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,味道全在于好的汤。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,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。”其实这莼菜的味道,乃是家乡的味道呀!

(来源:《国家人文历史》,原题《吃着吃着就没了:有哪些古诗中常见的食物,今天的我们已经很少吃到了?》,有删节)

好看多一点

临安区25家社科基地等你来体验

你们要的地铁运营时间表来了

临安又一所小学即将投用,预计5月底完成建设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